『 新闻内容 』

   
求职博客,“博”给谁看?
   
2006年7月4日
 
 
这是个博客时代,明星会用博客作秀,政客在用博客拉场子,更有一些无名者借用博客使自己出了名……于是乎博客成了一张“狗皮膏药”,又似乎成了点金石。这不,近期相关媒体报道职场上出现了“求职博客”,是不是像很多人期望的那样,博客真的给求职者“博”石成金,“博”出精彩呢? 

求职者:画龙点晴还是画蛇添足? 

    为了找工作,金小姐专门建立了自己的博客。在她的个人页面中,人生感悟、个人爱好、照片、朋友评价、自己做的小插件等等,内容丰富多彩。同时,她又在自己求职简历的显著位置用加粗字体标明了博客地址。金小姐以此希望招聘公司在看到博客后能对她有深刻的印象! 

    以上金小姐的动作可能正在千千万万的求职者中上演着。 

    最近51job网通过求职者投票,做了关于“求职博客你会不会用?”的小调查。调查结果显示有55%的求职者表示不会用去做求职博客;有15%的人认为可以作为画龙点晴的参考。 

    找工作:简历也好,博客也好,都是途径,关键还是能力 
    杂志编辑小A 

    编辑出身的小A,虽然也有自己的个人博客,但问及是否会做求职博客时,她似乎有另外一种态度。小A表示, 对于找工作的人来说,博客****的优势,就是提供的信息比简历丰富,让求职者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。不过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,有哪个hr会有那么多时间来浏览你的博客内容?在简历技巧中,很多专家强调的一点就是用词简洁,用最简单的语言交代清楚自己的能力和精力。从这一点上,内容丰富的个人博客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?不过那些从事设计之类的工作的求职者,博客倒可以直接体现他的能力,不妨一试。 

    小A说:“求职博客的兴起让我想起曾经有一段时间精美包装简历的风行,这些其实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,因为毕业生不得不依靠一份与众不同的简历来吸引HR们的注意。” 

    简历也好,博客也好,都是途径的。所以最关键的,还是个人自身的能力。 

    我会做一个求职博客,但不会以此为主 
    教师鬼鬼 

    鬼鬼是位教师,当与她提及求职博客时,她的老师式思维就呈现出来。“HR每天要浏览大批量的简历,所以,在制作简历时要够直白的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显现出来,以抓住HR的眼球。从个人求职角度来说,做一个较为精美的博客需要你懂得HTML语言,如果你不是太了解,就需要到网上翻查资料,而这点时间可以让你做三个传统式简历,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,两位能力差不多的本科生去求职,一位用笔写了封工整的求职信,一位是电脑打印的求职信,许多人以为凭手写求职信的诚意,他被公司录用的可能性比较大,但最后被录用的是电脑打印求职信的求职者,只因为面试经理认为诚意固然重要,但是,同样的结果,公司更讲究办事效率。”鬼鬼如是说。 

    求职博客可以作为求职简历的附件,连同简历一起发给对方公司,如果对方公司对你的求职信感兴趣,他为了更了解你会去点你的博客,博客就能为求职增码了。 

    博客博不好反受其累 
    自由职业者小婴 

    在家建个工作室,做自己喜欢的室内设计,然后打打零工是小婴的梦想。小婴说话很直接,对于博客她的态度很明确:“我选择不做,我自己感觉工作够忙的,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更新和维护。而BLOG需要不时的更新和创新,不然同纸质简历就没有不同。而它又和其他BLOG性质不同,不能随性发表文章,因为很有可能我一个不完美的语句,就成‘不合适’的理由。显然让我觉做求职博客是很有压力的。” 

    博客也要“博”之有道 
    待业中的快乐南瓜 

    “我赞同‘不搏不精彩’,但不‘博’不精彩?在我看来,现在的博客成了媒体煽风点火民众赤膊上阵的革命样板戏。现在的全民皆“博”时代,简直跟90年代初期的保龄球馆一样热闹,但现在保龄球馆剩下几家?”目前待业的南瓜女王对于求职博客有着以上的想法。 

    “求职还博客?那就更逗了!“据统计,规模较大的企业一般每周要接收500份至1000份电子简历,其中的80%在管理者浏览不到30秒种后就被删除了。一般简历的第一轮过眼时间约为5-10秒钟;简历的第二轮过眼时间约为30-60秒钟……” 想都不想,就跟着“博”的博友们,你们自己算算,打开一个页面需要多少时间?在花花绿绿的页面上找着HR想看的内容需要多少时间?你以为你是老徐还是潘石屹?HR们会前赴后继地点击你的求职博客?会花半个小时的时间,来了解你的生平,研究你的思想?”虽然南瓜承认她的想法有些“毒”,但这样的观点颇具代表性。 

    南瓜也认为,求职博客还是有例外的。比如搞创意、搞设计的,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展现在博客上,让大家看看你的实力。比如靠笔杆子吃饭的,可以通过博客结合tag,让别人或主动前来或被动搜索造访,从而展示文采或者是新闻敏锐度。如果你可以敏锐到如同1998年的"德拉吉报道",将克林顿莱温斯基绯闻案率先捅出;如果你可以坚定到如同2003年,像那群斗士一样和美国传统媒体为伊拉克战争“开打”,获取民众的公信力;如果你可以冲锋陷阵到如同2003年6月,因为敢于“博”并且“博”得精彩到把当时《纽约时报》执行主编和总编辑的丑闻揭发出来,让他们下台,那么恭喜,你真是一位博客界的“博”士了,你的博客不会不引起关注的。 

    但你同时也要想到,这是一个GJM的时代。出于兴趣,信手点评一下某大颁奖礼的着装,转眼就会看到大大小小的娱乐媒体出来的报道跟你的点评有着“异曲同工”之妙。哈,这岂不是白“博”了?不要天真地以为把你所有的才能在博客上发挥出来,就能让伯乐了解你了,懂得你了,找着你了,公司里明对明地都还会有小人阴一把呢!所以,不能不放点戒心,好东西既要抱着琵琶在博客上露一小脸,也不要就大大方方喳喳呼呼地全拿出来了,否则你会看到满世界的想法都和你一样,但偏偏没有你的名分,更甭提面试机会了,你说这算谁的? 

    求职业博客只是个人博客的衍生品 
    工程师Bigjim 

    学理科的人很理性,看看工程师Bigjim对于求职博客的观点就是如此。他认为那些积极推广求职博客的人,初衷并非是真的想帮那些急于找工作的人,也不是在这点上收获了多大的利益,绝大多数只是出于商业的目的,这样大肆宣扬求职业博客,只是在现在流行个人博客的衍生品。 

    对求职者而言,求职博客中的内容无非就是一封网络形式的简历,它的功用应该是不超越简历的,如果是用于求职而并非交友。所以这样做只是多此一举。 

    对于毕业生,Bigjim建议不妨试一试。他认为,结合现在的环境,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,实习经验也很缺乏,学生要打动HR多半是靠人格魅力。这样博客便有了用武之地,在博客中多穿插一些个人小故事让HR来了解你,加深印象,那对求职是有帮助的。 

    当然,首先还是要解决时间问题,HR是否会花时间来看你的博客,如何吸引便成了关键?不过如果社会一直这样宣传下去,部分HR花部分时间看求职博客也不是没有可能的。 

    为什么不让求职变得简单一些呢? 
    网友水煮鱼 

    如果说没时间上网的人可能不太看好求职博客是“情有可原”的话,那么对于整天在网上冲浪的网虫或是网虾们,又是如何看呢?对此,网友水煮鱼也有她的见解。 

    对于求职者来说,找工作本就已经是一桩既紧迫又烦人的事儿,谁都想快刀斩乱麻地了事就好。可如今,为了在茫茫人海中先发制人,同时也为了以第一速度吸引企业的眼球,求职者又不得不为此花上一番工夫,从白纸黑字到彩色简历,再到个人写真,再到CD光盘简历,如今又索性把博客也搭上了。这都是跟风惹得祸。当媒体为此举大张旗鼓地宣扬时,谁又知求职者的辛酸呢?求职成本的上升,带给求职者多大的益处呢?恐怕没有人能够给个准数。 

    另一方面,对于企业来说,光是每天应对简历和人头也是件烦人的事儿。更何况面对的又是那么多新奇百怪的人和物,总有一天HR也会崩溃的。有报道显示,大约六成企业是不会看求职博客的,统一的答案也就是“没有时间和精力”。所以多花些时间认真做一份朴实的简历吧。相信总有伯乐会发现你的。 

    让我们再来看看职场的另一边——招聘公司的想法。与求职者比较温和的态度不同的是,大多数公司明确表态,不会感兴趣。 

    公司:求职博客不感兴趣 

    51job在网上也针对公司对“求职博客”的态度进行了调查,结果是倒向一边的“对此不感兴趣”。大部分公司认为,只要候选人在简历中写明能力与经历,有没有求职博客并不重要。无独有偶,网上的另一项调查显示,有六成企业根本不看求职博客。 

    大多数公司表示看博客是花费精力的事情,目前如果能够通过简历就筛选出人才,没必要再去关注博客,更有一些公司对求职博客内容的真实性提出怀疑;还有些公司直接表示反感有博客的求职者。 

    前程无忧高级猎头表示,在高级人才招聘时,猎头会关心一些高级人才的博客,用以进一步了解候选人的全面情况,当然前提是候选人有自己的博客。 

    一位不愿透露的姓名的HR表示,博客给他的第一感觉可能是“新奇”。然而如果收到一堆的“求职博客”时,他只能用“头大”两个字来形容。“网上的东西很难确认真实性,就算我上了他的博客,上面的东西也有很多是做秀的成份。这并不能左右我对一个人的看法,相反有时过分的做秀、貌似热闹的评论,只会增加我对博主的反感。”这位HR坦言。 

    很多公司表示,不会只通过阅览博客中的文章就确定是否聘用求职者。正常企业招聘现在都有初试、复试和试用期,这些都是能辨别出人才的适配性的环节。所以求职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个人能力素质,这才是应聘者的重要筹码。 
    
    业内专家认为,“求职博客”最多只是锦上添花的事,而能力是应聘的关键筹码。过份宣传求职博客,夸大求职博客的作用,无疑会给求职者特别是应届毕业生误导,结果反而会本末倒置,给本已残酷的求职竞争雪上加霜。(完)

招聘网简介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声明 | 隐私保护 | 网站地图 | 友情连接 | 加入收藏夹